非遺一課 — 嶺南龍舟文化

摘要:本文作者與廣州姊妹學校同工「同上一堂課」,示範怎樣教「嶺南龍舟文化」,以感受這項中國非遺項目的特色和傳承。作者以講授小五課文《龍舟競渡》入手,借助學校4D沉浸室的多維度影像資料,讓學生了解古今龍舟的製作、比賽以至屈原故事及其名作《離騷》,然後要完成《一場精彩的比賽》作文,既運用語文能力又學習文化知識,還感受到屈原的愛國情操,進而聯繫自身,講述如何報效國家和社會。

「文化是中文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,認識文化有利於溝通,也有利於文化傳承。」本人有幸參與了香港電台與廣州廣播電視台聯合製作的《灣區全媒睇》節目,與姊妹學校廣州市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「同上一堂課」,以「嶺南龍舟文化」作為示範課主題,以五年級《龍舟競渡》作為教學篇章,帶領學生能夠運用恰當的詞彙、語氣介紹一場龍舟比賽,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- 龍舟的歷史背景、特色和龍舟比賽的過程,以及了解屈原的生平故事,體會屈原的愛國情懷。

 

4D沉浸式教學 - 龍舟文化專題館

「龍舟」對香港學生來說,既熟悉又陌生,熟悉是因為在每一年的端午節,香港會舉辦國際龍舟比賽,但對於龍舟的歷史背景、特色、龍舟比賽的緣由等都是較陌生的。為了讓學生對「龍舟文化」的知識產生興趣,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,本課選用了4D沉浸體驗空間(簡稱:4D沉浸室)進行教學,透過360度(包括地面)的投射,將課室打造成「龍舟文化專題館」的效果,通過影片、圖片和文字介紹的結合而展示。

「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」,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,會使全班學生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。因此,在課堂引入上,老師讓學生先由課室外走進4D沉浸室自由參觀,了解古代龍舟的製作過程、比賽的景象、現代龍舟的製作特色以及屈原的故事和代表作──《離騷》的介紹等,像是遊走在古代和現代的長河之中。在學生自由參觀後,老師便詢問學生的感受,看到學生自己可以總結出龍舟文化專題館的內容,並說出和本節課相關的學習目標。筆者了解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4D沉浸室,但可以借鑑以上元素,激發學生對課題的興趣,投入學習。

「語文」與「文化」教學的融合

楊鍾基教授在談文化教學時說到「可以將中國語文課程的九個學習範疇中的閱讀、寫作、聆聽、說話、思維和語文自學六個範疇作為『語文』類,而文學、中華文化、品德情意則可歸入『文化』類。」本節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把「語文」能力與「文化」知識融會貫通。因此,老師把《龍舟競渡》篇章的五個部分──龍舟比賽的場景氣氛描寫、龍舟外形、賽前準備、比賽過程和比賽結束和總結,剪輯成為一個短小的影片,令學生觀看時有一種置身比賽現場的體驗。之後,老師請學生分組討論,結合學生課前在Padlet準備好的美詞,上台介紹龍舟比賽。

配合學習目標,老師會佈置一篇以《一場精彩的比賽》為題的寫作功課。這個過程不僅訓練學生的「語文」能力──聆聽、說話和寫作,而且中國文化也蘊含其中。通過介紹龍舟比賽,老師帶出端午節和屈原的故事,並且誦讀屈原的千古名句。老師一步步帶領學生掌握語文能力和感受文化的意義,從學生的臉上,筆者看到了學生們的投入和滿足的表情,滿滿的成功感油然而生。

 

深化愛國意識 立志卡寫理想

「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。」作為教師,我們必須樹立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,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感,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。但是在本堂課中,如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屈原的愛國精神,以及如何聯繫學生自身經歷,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是課堂的難點。

因此,基於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是體會屈原的愛國情懷,本人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,帶領學生穿越古代,認識屈原。又和同學一起誦讀經典《離騷》中的千古名句:「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」老師解析詩句,帶領學生分析屈原的處境和體悟屈原的理想。最後,在聽完屈原的故事後,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理想,並請學生從自己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和國家的角度,思考可以做什麼貢獻國家。當看到同學們發自內心講出自己的理想,要盡責、努力學習、主動幫助他人、守法……老師十分感動,並派發一張立志卡作為功課,請學生將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寫在立志卡上激勵自己,長大後能夠貢獻社會和國家。

 

總結

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,在中文科課堂中加入文化元素,探討中華文化,意義重大。為了啟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興趣,加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,教師可以配合資訊科技的優勢,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文化氛圍,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經驗體悟中華文化之精髓,將語文和文化的學習融會貫通。

其實,一節好的課堂還需要做到知識的延伸,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,而無限的是學生在課後對知識的探索之心。希望在未來的中文教學之路上,老師們能夠激發更多學生愛上中華文化,豐富學生的文化、文學內涵,激勵學生做非遺的繼承者和保護人,一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。

 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華夏教育》月刊第8期。

*照片由供稿方提供